说陶论瓷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 年发 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 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一、马家窑文化的命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 化的

  • 马家窑彩陶纹饰探秘

    1923年,从黄河中游的河南渑池县发现仰韶文化的安特生先生(时任北洋政府地质矿产顾问),为了找到中国更早的古文化,他从河南出发,沿着黄 河逆流上行,到兰州后,他四处寻找、赶到临洮,不辞辛劳,苦苦追索,终于在临洮县城以南十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发现了中国境内的一种新文化。安特生把它 定名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彩陶的水文化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作风,是同时期的其它文化所 不可比拟的。它神奇的动物图纹,生动的歌舞场

  • 陶器的烧制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的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1.85***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造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 根据民族学的有关资料,最原始落后的烧成工艺是平地式烧陶,或称平地堆烧。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固定的窑址,选择一块空地将陶坯堆放在起,用泥巴将陶坯整体盖紧并糊严,开一

  • 陶器和中国文字起源

    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主要和年代较早的陶器上面的符号有关。这种刻划符号发现已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东章丘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就获得一些有刻划符号的龙山文化陶片,***不过没有得到太多注意。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半坡的发掘,发现了一大批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这在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报告中公布,很快就引起古文字学者的重视。  有刻划符号的仰韶文化陶器,都属于半坡类型,迄今已在渭水流域的陕西西安、长安、临潼、铜川、宝鸡和甘肃秦安等不少地点发现。在这一地区早于半坡类型的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现有刻划符号。半坡类型

  •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陶器的造型与特征

    仰韶文化的陶器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瓶、罐等,造型美观实用,其彩陶艺术有卓越成就。彩陶纹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流满生活气息。一般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上腹部,下腹和底部多不施彩,但也有全身布满了花纹的器物。还有用人面纹做装饰的。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以各式各样的鱼纹最富特征。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主要由圆点、勾叶、弧线叁角和曲线等组成的连续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根据时间先后和器形纹饰的发展变化,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以后叁者最为精致。  马家窑类型彩陶,根据时间先后或黑白彩

  • 原始彩陶识真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距今六七千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就生活繁衍在黄河流域这片广袤的原野上。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母系氏族社会最灿烂的原 始物质文化之一。它是1921年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据碳14的测定,仰韶文化的彩陶距今8000年到5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陕 西、青海等地,细分又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秦王寨等若干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半坡彩陶的造型有钵、盆、壶、罐等,纹饰有丰富的几何纹和动物纹。从1955到1957年,半坡遗址一 共出土7件类似的人面鱼纹盆,对盆内人面

  • 中国彩陶概况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

  • 浅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收藏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面对我们的远古先民在五千多年前创造的马家窑文化

  • 人类为什么生产彩陶

    显而易见,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为什么又制作彩陶呢?它反映了人类的什么需求?  从彩陶的器类来看,早期彩陶如大地湾文化只限于饮食器,仰韶文化则扩大到盛水的瓶、壶形器,到了马家窑文化进一步扩展到瓮类等储藏器,总之,在彩陶发展的历程中,器类不断增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集中在盛放水和食物的器类上。从出土位置来判断,它们有的在房址或灰坑中,有的作为随葬品而出土于墓葬中。马家窑文化 中期以后,随葬品中的彩陶器增多,有时一个墓中竟随葬数十件彩陶。这些现象说明,彩陶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常用

  • 中国陶器的发明与发展

    我国早在8000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这一发明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四千年前)的启始,成为贯 穿这个时代始终的重要标志。陶器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性和优点在当时被广泛运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先民们的生活方式,***更记载了新石器时代的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国家起源以及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状况,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原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我国早期的陶器,以新石器时代的最为著称。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烧制了大量各具特

  • 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

    在早期陶器发展的几千年中,制陶工艺尚不成熟,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无法具备,因此,热血***陶器产生几千年以后才出现彩陶。从出现陶器到生产彩陶,这是一个长期摸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的过程。 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 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如成排的剔刺纹、一圈的手窝纹等。早期陶器上大量 出现的绳纹是在木棍上缠绕绳索滚压器壁而形成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

  • 彩陶衰落期文化类型

    齐家文化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是一处宽阔而平坦的河边台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发现及分布 对于齐家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不断探索、逐步深入的过

  • 彩陶繁荣期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命名仰韶村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安特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虽然今天已步人21世纪,然而,对于对彩陶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来说,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往事,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非常有助于科学研究。热血***安特生是位地质学家,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协助寻找矿藏,但由于当时内战接连 不断,找矿工作非常艰难,于是,经批准后便主要从事采集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各地调查的过程中,他首先注意到了北京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性,便安排奥 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掘了该遗址,获得了丰富的古

  • 彩陶繁荣期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1.85***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人——著名考古学家夏鼐。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

  • 彩陶的收藏与辨伪

    (三足圜底彩陶钵(老官台文化))(鸟纹瓶(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大锯齿纹彩陶盆(仰韶文化))(水波纹罐(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叶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收藏的现状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 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 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

  • 中国红瓷的富贵韵味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国青睐的颜色。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 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红瓷艺术是采用中国传统工艺,以国人喜爱的有大吉大利寓意的大红色为主色,经过几番烈火考验方能成型。然后经工艺大师在大红的瓶身上用黄金等贵金属镶嵌描绘后再经过几番炙烤,才能烤制出带有精美图案,色泽瑰丽

  • 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再现江湖

    日前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这项鉴定研究成果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填补了目前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唐代花釉瓷产于河南鲁山段店,釉色为黑地、乳白蓝斑,其中腰鼓系皇宫用瓷,始于唐初,盛于开元、天宝年间,以后失传,存世稀少,其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颇高。唐代花釉瓷烧制技术为我国首创的液—液分相釉技术,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改变了唐朝中国瓷器“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局面,为钧瓷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梅国建长期致力于鲁山唐代花瓷复仿制技术研究,先后出版了《中

  • 陶瓷技术:高白瓷生产关键技术

    一、优质原料是前提 合理配方是基础从事陶瓷专业的同行都知道,提高瓷器白度有三个途径:1、采用品位高的优质原料;2、坯料中引入增白添加剂;3、施用高白乳浊釉后两种方法因使用昂贵的化工原料,成本较高,而且有些质量问题不易解决,如乳白釉因高温粘度大,釉面缺陷较多。 提高瓷器白度的途径,在技术上难度不大,从成本上说,对靠近原料产她的厂家,也增加不太高。陶瓷原料的矿山价一般在30~50元/吨,由于长途的公路、铁路运输,才使原料进厂提高数倍或十余倍之多。如福建龙岩土到河北宣化价格:原矿为300多元/吨,淘洗精泥400多

  • 彩陶花纹与“华夏”有关

    在长达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中,吉祥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我们不知道最早期的陶器上的纹饰有何含义,但可以肯定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图案吉祥含义非常丰富。花瓣纹代表华夏民族,鱼纹、鸟纹、蛙纹、鹿纹等反映了古代先民们希望渔猎丰收的美好愿望,而秦汉瓦当上的“千秋万岁”、“宜子孙”、“大富贵”已是陶器上成熟的吉祥语了。 陶器吉祥纹饰 众所周知,陶瓷的历史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陶器是由瓷器发展过来的。因此,研究陶瓷的吉祥艺术也得先从陶器开始。 吉祥纹饰从古陶开始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三种手工业之一(另外

  • 马家窑文化 早期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000多年(4350年—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 马 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马厂时期的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 和骨制的生产工具。从大量出土的纺轮和骨针看,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马厂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 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銮的筒状杯。这一时期陶器种类繁多,

技术支持: 先锋创易五合一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