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衰落期文化类型

齐家文化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是一处宽阔而平坦的河边台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发现及分布

    对于齐家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不断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初,齐家文化并未发现大量彩陶,安特生仅在齐家坪的个别陶片口沿内发现紫红色三角形纹饰, 他便按照先有素陶后有彩陶的逻辑,在《甘肃考古记》中推断,齐家文化是早于甘肃仰韶(即马家窑文化)不含彩陶的遗存,将其列为甘肃六期远古文化之首,称为 齐家期。1945年。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在广河阳洼湾发掘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在填土中出土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片,根据地层学原 理,填土遗物时代早于墓葬本身,据此,夏先生纠正了安氏的错误推断,从而认定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1957年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坪等遗址中都发现有马家窑文化叠压在齐家文化之下的地层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

    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嘴,武威皇 娘娘台,广河齐家坪、阳洼湾,秦安寺嘴坪,天水师赵村,青海贵南尕马台以及乐都柳湾等。1947年—1948年,裴文中先生等在瓦家坪遗hk首次发现齐家 文化的白灰面房屋遗迹;1957年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红铜器,说明齐家文化已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1959年—1960年在永靖大何庄 和秦魏家遗址,发掘了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与较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197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齐家坪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大批 陶器,而且还发现了带有长方形銎的铜斧、光泽犹存的青铜镜,以及制作精良的玉器。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境内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65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生 活、生产遗物,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社会性质和埋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东部,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宁夏南部,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 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年—4200年,下限可到3800年—3700年左右。

    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最终取而代之。齐家文化分布极为广泛,横跨甘、宁、青三省区,内涵亦十分丰富,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 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诞生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状况,并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的早期情况。

    2.文化特征

    铜器的大量出现、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及最早的铜镜。最大的铜器是齐家坪出土的15厘米 长的铜斧,器身厚重,刃部锋利。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 器100余件。上述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晚期无疑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铜器主要有红铜和青铜两类,出土青铜的遗址多于出土红铜的遗址,制作方式有锻造也有铸造。甘肃省博物馆对新庄坪出土的铜器进行了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有的 铜器中含有砷,从世界范围来看,含这种元素的铜器多出在中亚地区。出土的铜器多为小件工具和装饰品,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是一种小规模与简单的家庭作坊或生 产。铸造又分单范、合范。早期以红铜为主,晚期多为青铜,整个齐家文化的冶铜业经历了从红铜发展为青铜的历程。

    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 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蚕、学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 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都选择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边台地上。房址大多是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有白灰面构筑的居住面,房址中间有一圆形灶,门道大多向南。白灰面房屋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齐家文化的墓地多是成片或成排的,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还有凸字形墓和圆坑葬。葬具有木棺、独木棺和垫板等。葬式有单人葬和合葬。单人葬有仰身直 肢葬、俯身葬、二次葬、屈肢葬、侧身葬和瓮棺葬等。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成人与婴儿合葬及多人合葬等。随葬品除陶、石、骨器外,还有卜 骨和铜器。齐家文化的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有的差别十分悬殊,说明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

    齐家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选用硬度较高的石料制作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玉来制作。在钻孔技术方面,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双面钻。璧、琮等礼仪、宗教性玉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其社会发展已临近文明时代的前夜。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在史前时期,产生过发达的农耕经济文化。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冷,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南下,致使这里也产生了典型的畜牧经济文化。游牧民族的南下,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齐家文化反映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因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的器物中可看出,陶器中的细泥红陶 双大耳器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分看,又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齐家文化遗址还发现圆圈状列石遗迹,联系附近出土的卜骨等遗物看,这应是举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场所。

    3.源头和分期

    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有人认为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有人认为是独立发展而成; 也有人认为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其源头大致在陇东及宁夏南 部,由东向西渐进扩展。

    齐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的划分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暂定为五个类型,分东、中、西三个区(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 年)。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分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永靖秦 魏家遗址为代表,称秦魏家类型。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分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各期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 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到高,耳由小环形发展到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器物.它从早 期到晚期的变化趋势是颈部由短变长,底径和颈径的比例缩小,腹部由鼓腹发展为折腹。齐家文化的彩陶数量由多到少,最后消失。

查看原图

 
彩陶菱格网纹壶。高30厘米,直径30厘米,2000年甘肃广河出土。
 

查看原图


宽带交叉纹壶,高20厘米,直径20厘米,1999年甘肃康乐出土。


四坝文化
【发现及分布】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当年,安 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 文化。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玉门火烧沟进行该文化的第一次正式发掘,清理墓葬312座,出土铜器200余件,陶器近千件,还发现有精制加工的金、银耳环以及玉器等。这次发掘收获颇丰,但令人遗憾的是资料至今未全面发表。

    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酒泉干 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铜、金、银、玉器等1 000多件,较全面地揭示了四坝文化的基本面貌,其中东灰山资料全面发表。特别引起农史专家感兴趣的是,东灰山文化层中采集到了完整饱满的小麦粒,这是我 国境内最早的小麦标本。小麦起源于西亚,东灰山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

    2003年6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酒泉西河滩首次发现了四坝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此前的发掘均仅限于墓地。据报道,截至目前,已发现房址50余座、窖穴60多座、烧烤坑350多座、陶窑5座、祭祀坑20多座,为了解当时人类居住、生活状况提供了新鲜资料。

    经过试掘的还有酒泉下河清的两个遗址,重点调查的有民乐西灰山、安西鹰窝树、玉门沙锅梁等遗址。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相当干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文 化特征】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 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 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 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 点纹等。

    四坝文化的墓葬形制因地而异:火烧沟多为长方形竖穴偏洞墓,有单侧的生土二层台,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东灰山多为 圆角长方形和长椭圆形竖穴土坑墓,多有头龛、脚龛或侧龛,无葬具,流行乱骨葬;干骨崖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积石墓,无龛,部分有木质葬具,流行乱骨葬和多人 合葬。

    房址为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式两种:半地穴式均为长方形,地面经硬化处理,并有1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坑;平地起建式房址较复杂,多为长方形。西河滩遗址还发现一座主室带三面侧室的“三室一厅”建筑。储藏坑和烧烤坑形制多样。陶窑为4座一组,窑室多呈圆形。

    四 坝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火烧沟墓地有312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干骨崖墓地出铜器的墓接近l/2,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铜器大 部分由铸造而成,火烧沟出土的一件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 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北京大学李水成教授曾经指出: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 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 形式的联系。从上述情况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 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
 

查看原图


彩陶折线三角纹牛头罐,高24厘米,直径26厘米,1999年甘肃酒泉出土。

 

查看原图

彩陶菱型折线纹壶,高14厘米,直径17厘米,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


辛店文化
【发现及分布】1924年4月,甘肃考古的开拓者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 就是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遗址,随后,在此地及周围地区做了一系列的发掘和调查工作,在辛甸发掘了25座墓葬,清理了20座墓葬,在辛甸村以北的灰嘴 岔遗址,也发现了同类遗物。其陶器大多为圜底,主体纹饰为双勾纹。类似一对羊角,无论器物造型还是彩陶纹饰,均与其他彩陶文化明显有别。安氏便以首次发现 地命名。出土地本名为辛甸,但因翻译有误,正式出版物的中文译为辛店,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再未更正,便一直称为辛店文化。

    由于分支类型较多,内涵较复杂。关于辛店文化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由于资料所限,初始阶段并未划分类型,安氏最初的研究成果认为:辛店文化源于马厂类 型,但早于沙井文化。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洮河、大夏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辛店文化遗存9处。解放以后,为配合刘家峡水库建设工程,考古工作者跋山 涉水,奋战数年,相继发现辛店遗址86处,发掘了永靖张家嘴、姬家川、莲花台等遗址,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进而将辛店文化划分为张家嘴、姬家川两大类型。 1956年,在东乡县唐汪川山神遗址发现一批以红色涡形纹为主的圜底罐有别于已知类型,暂称之为“唐汪式陶器”。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北京大学 考古系合作发掘了临夏马路塬、甘谷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以圜底、鼓腹、绳纹为特征的另一类辛店遗存,学术界以最早发现地青海民和山家头将其命名为山家头类型。

    经过众多学者数十年的努力,现已基本搞清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区域。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 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约为 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约为距今 3100年—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通过对比研究,学者们发现辛店文化早期遗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同时,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彩陶的文化因素。另外,辛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吸收。足见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分化呈现出的十分复杂的局面。

    【文化特征】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器型有锥、矛、匕、凿和铜炮等。陶器以夹砂 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 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彩与陶胎结合不紧密,易脱落。多圜状凹底器,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S 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

    辛店文化的墓葬,形制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长方形竖穴偏洞墓和近似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不规则形墓。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直肢葬、俯 身葬、二次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装饰品等。辛店文化还流行随葬动物的习俗,有牛、羊等,但不是完整地随葬,而是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摆放在 人的头部上方。辛店文化还发现有殉葬墓,这种现象说明辛店文化已进入奴隶社会。
 

查看原图


彩陶鸵鸟纹壶,辛店文化。高22厘米,直径24厘米,2004年甘肃临洮出土。

查看原图

 
     彩陶太阳纹罐,辛店文化。高16厘米,直径17厘米,1999年甘肃临洮出土。
     沙井文化
   【发现及分布】1923年安特生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民勤县征集到了一批彩陶和铜器,并在沙井东墓地发掘到 陶器和铜器。1924年夏季,安特生结束了洮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之后,为了寻找仰韶文化与青铜文化的缺环,又继续西行。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以及 永昌三角城等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并在沙井南发掘了53座墓葬,出土彩陶双耳圜底罐等器物,其中的连续水鸟纹尤为独特,不见于其他彩陶文化。由于此前 发现铜器,安特生将它列为甘肃远 古文化“六期”之末,称为沙井期。岁月沧桑,安特生发现的这些遗址后来大多被流沙覆盖,地面无迹可寻。因此,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沙井文化的研究处于停滞状 态。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西北地质考察队赴甘肃、青海考察,调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东和永昌三角城等遗址,新发现了一些同类遗存,并首次提出沙井文 化的命名。1976年,永昌双湾乡尚家沟农民在三角城内挖掘灰土施肥时,发现了陶器、铜刀和铜镞等文物。武威地 区文化部门曾先后两次派人到遗址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1978年,尚家沟林业站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修建宿舍,在平整地基的过 程中发现了蛤蟆墩墓葬,捡拾到青铜刀具和各种青铜联珠饰牌。直到1979年3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复查了三角城遗址和蛤蟆礅墓地,同年6月开始发掘上 述两遗址,以及西岗、柴湾岗墓地,1981年11月结束全部工作,清理墓葬585座,出土陶、石、铜、铁等器物2000余件。这是沙井文化命名以来的第一 次大规模的发掘,为深入探讨沙井文化的内涵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曾在解放后在天祝董家台、兰州黄河南岸范家坪、杏核台,以及永昌鸳鸯池、永登榆树沟等地也发现了同类遗存。

    2001年永昌西岗柴湾岗墓葬发掘报告公开发表。多年来积累的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即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达永登、兰州附近。据碳测年代数据表明,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关于沙井文化的族属,近年来学术界多有触及。据史料记载秦汉之前的河西走廊居住着月氏、乌孙等民族,有学者认为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古月氏族的原住地相符,有人却与上述意见相左,认为该文化系乌孙族。

    【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丰富,遗物有彩陶、石器、铜器和铁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较粗糙,均为手制,器型较小,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彩陶以紫红色绘制图案,纹饰有三角纹、菱形纹、网纹、鸟纹等,纹饰多饰于器物的颈部和肩部,下部基本不绘彩。

    沙井文化的房屋均为平地起建,呈圆形或椭圆形,门向东或东南,房内有灶、火塘和地炉。房屋附近分布有窖穴,为平底圆筒状。

    沙井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一般大墓位于墓地中心,小墓分散四周。墓的形制以偏洞墓为主,竖穴土坑墓次之,个别为单竖井或双竖井洞式墓。葬式多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北。随葬品以铜牌、铜炮和铜刀等装饰品为主,陶器较少。

    铜器器型丰富,有铜刀、铜炮、铜连珠形饰、铜管、铜坠和铜铃等,形制多与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似。从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葬的牛、马、羊骨看,强烈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不占主导地位。

    沙井文化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也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它最后随着西去的驼铃声消失在沙漠戈壁之中。到此为止,甘肃彩陶文化便画上了句号。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先锋创易五合一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