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和中国文字起源

       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主要和年代较早的陶器上面的符号有关。这种刻划符号发现已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东章丘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就获得一些有刻划符号的龙山文化陶片,***不过没有得到太多注意。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半坡的发掘,发现了一大批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这在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报告中公布,很快就引起古文字学者的重视。

  有刻划符号的仰韶文化陶器,都属于半坡类型,迄今已在渭水流域的陕西西安、长安、临潼、铜川、宝鸡和甘肃秦安等不少地点发现。在这一地区早于半坡类型的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现有刻划符号。半坡类型的陶器符号大多刻于器物烧成以前,器种绝大多数是陶钵。符号有固定位置,一般在钵口外面的黑色带缘上。符号有的简 单,有的则相当复杂,接近文字,比如临潼姜寨的一个符号就很像甲骨文的“岳”字。晚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不少种文化,也都有类似的陶器符号,有的还是用毛笔一类工具绘写的。例如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陶壶,下腹部外面常有绘写的符号,据统计有50多种。龙山时代的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也发现了不少符号。河南登封王城岗两处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出土的陶片,刻有异常复杂的符号,很像是文字。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晚期居址出土的一件陶扁壶,有 毛笔朱书的一个“字”和其他两个符号。至于商代前期即二里岗期陶器上面的符号,有的已很明显是近似甲骨文的文字。总的说来,从仰韶文化以来,陶器符号可以说是向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趋近。文字起源与陶器符号有关的情形,在其他古代文明中也有实例。据有的外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一前3000年的陶器上绘写、浮雕或刻划的符号。这个年代,和中国的陶器符号是差不多的。

  这一类符号并不限于陶器。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进行的发掘,从相当于裴李岗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一版完整的龟腹甲和另外一些龟甲残片,上面 都刻有符号,有的像甲骨文的“日”字,有的像甲骨文的“户”字。还有一件柄形石饰,也有刻划。墓葬的年代,据碳素测定不晚于公元前6000年。这项发现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种陶器符号,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原始文字,这就是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一带,年代在公元前4300年 一前2500年之间,其后身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发现最早的是1959年山东宁阳堡头(即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一件灰陶背壶,上面 有毛笔绘写的朱色符号。后来在山东莒县、诸城陆续发现一批灰陶尊,都刻有符号一处或两处,有的还涂填红色。这些符号的位置和结构很像商代青铜器铭文。 1977年,唐兰先生曾把他所见到的几种符号释为“斤”、“戌”等字。到现在为止,这种符号已出现9种。最近,在安徽蒙城尉迟寺也有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地域和大汶口文化毗连的良渚文化也有类似的符号。良渚文化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年代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良渚文化个别陶器有成串的刻划符号,同时在不少玉器上也有符号。有符号的玉器有壁、琮、环、臂圈等,符号的刻划位置独特,不同器上花纹混淆。有的符号为了突出,还特别施加框线或 填有细线。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这些符号试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分析,大多能够释读。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两种颇不相同的文化,但互相有着密切的关系。1987年在江苏新沂花厅发掘了一大批大汶口文化墓葬,其中出土不少良渚文化玉器,这说明两种文化的人民存在着交往。两者符号的相通,很可能标志着这些符号是原始文字。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先锋创易五合一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