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陶器

夏朝

       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山西夏县东下冯类型、山东的岳石文化。

       当时使用陶土做原料烧制灰黑陶器的数量最多,同时也继续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瓷土)作原料,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灰陶器主要指采用陶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泥质陶器和加砂陶器。一般泥质陶器多用于饮器、食器、盛储器等,而加砂陶器胎质坚硬,耐火度高,因此多用于炊器。

商朝

       商代,各种工艺渐进渐繁,开始设置分工之制,将工艺分为六种,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土工者,专于制造陶瓦之器,六工之中以土冠首。

       商代早期,陶器的品种较夏代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提高,除了拍印一般绳纹等纹饰外,也开始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商代中期,制陶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包括灰陶、白陶、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掘的一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一万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这些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陶器手工作坊。

       器形的变化:商代中期陶器的口沿以卷沿为主,陶器底部以圜底为多,袋状足次之,圈足器较少。

陶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

       商代中期的白陶,在我国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以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其烧成温度和质量都有提高。而起源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印文硬陶器,在制陶手工业的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发明了使用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创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因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盉(hé)、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壶、尊、卣(yǒu)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 tiè )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纹饰。由于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所以印纹硬陶器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红褐色和黄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得。

       还发现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一个窑中烧制,说明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关系是相等密切的。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

原始瓷器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商代原始瓷器的烧制与使用在江南地区较多,黄河中下游较少。

西周、春秋

       这段时期灰陶的品种逐渐减少,器表的花纹装饰也日趋简单。夏、商时期的各种陶器有二十多种,西周时期减少到十几种,春秋时期除墓内随葬明器外,真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已不超过十种。

       西周时期拍印的图案纹饰在陶器上已很少施用;春秋时期的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基本上都成了绳纹。

       除了日用陶器皿外,又大量生产板瓦、筒瓦等建筑用陶的构件了。

袋状足的变化

       另外陶工内部还有了更细的分工,如一是陶人,用陶钧(制圆器所用的辘轳),所掌皆炊器;二是旊(fǎng)人,用模型制陶,所掌皆礼器。

       在周代可考的制陶之人为虞閼父。一陶工之官,至妻帝室之女,且封为诸侯,固可推知当时陶器关系之重大。

       周末,春秋时,越人范蠡弃官以遁后,开始在江苏宜兴创始陶业,即大名鼎鼎的“陶朱公”。

       从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一脉相承地发展的。原始瓷器的主要生产区域在我国江南地区,这可能与这个地区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原始瓷器的发展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烧制和使用的数量约占同期陶瓷器总数的一半左右,可见当时原始瓷器手工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中国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代早期的。

       接着在西周初期又创制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

       板瓦是仰铺在屋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头。

       中国的陶瓦出现于西周,有板瓦、筒瓦、半圆瓦当和脊瓦等。瓦的各种纹饰也有数十种之多。那时的瓦是用泥条盘筑法烧制,先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

陶制生产工具

       夏代、商代到西周主要有:纺线用的扁圆形带孔陶纺轮,捕鱼用的两端带有凹槽的陶网坠,制陶用的蘑菇状陶抵手和狩猎用的陶弹丸等。还有熔铸青铜器用的工具,如熔炼用的陶坩埚和铸造用的陶范与陶模等。

陶塑作品

       陶塑雕塑盛行于商代早、中期,以动物形状为主。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先锋创易五合一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