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塑形方法
陶器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塑形:
手工或手筑
这是最早、最个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陶器可以利用盘绕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体球状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种互相组合再用手去构成。部分手筑器皿常常会用泥浆(slurry)或泥釉(slip)(松软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结合起来。手筑是一个缓慢及比拉坯(wheel-throwing)更平缓的方法,但它会给陶艺家对陶器的大小及形状有更高程度的控制。虽然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陶艺家来说,要制作一模一样的手工陶器并不困难,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复性令它作为精确制造合适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为适当。部分陶艺家认为手工制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但亦有其他陶艺家认为拉坯陶艺的自发及直接性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陶轮
把黏土球放在转盘中心上,称为轮头(wheel-head),陶艺家以棒或脚力推动(脚动拉坯机或踏板(treadle)轮)或可变速的电动机。通常一个称为拉坯底板(bat)的胶制、木制或熟石膏制的碟会放在轮头上,接着黏土球会抛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轮头上,这样做可以使成品与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变形。
在拉坯的过程中,陶轮会高速转动,而黏土球被按、挤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为一个空洞形状。第一步往下及往内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转对称(rotational symmetry)的过程称为"置中",是需要掌握的技术中最重要及最困难的;接着步骤依次序为"开孔",即在黏土球中制造出中央的空洞;"铺设地板",即在器皿中制造平坦或圆形的底部;"投掷"或"拖拉",即把外壳靠拢及塑形至相同阔度;"修整"或"翻转",即移除多余黏土去修整形状或制造脚部。
陶轮虽然通常会用作制造个别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来大量生产。陶轮制作需要陶艺家有一定的技术,但一个熟练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制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样的碟、花瓶或碗。因为陶轮本身与生俱来的限制,它只可以用为制作在一个纵轴上径向对称(radial symmetry)的陶器。这情况可以用压印、膨胀、雕刻、制作凹槽、琢面(faceting)、V型切开(incising)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视觉上更为有趣。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会利用手工技巧再进一步以加上手柄、盖子、脚部、壶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
旋压成形法
在土耳其陶器工厂进行的覆旋压。此方法在陶轮上进行,令陶器固定形态所需的时间减少。覆旋压(Jiggering)是把塑形工具与石膏模上,仍然在建构中的黏土块接触的方法。覆旋压工具塑造一面形状而石膏模则塑造另一面。覆旋压只会用作制造平面陶器,例如碟,但另一技巧仰旋压(Jolleying)则会用在空心陶器,例如杯。覆旋压与仰旋压至少由18世纪开始已经用作陶器的制作。在大型工厂制作中覆旋压与仰旋压通常会自动化,令一些半熟练工人可以进行操作。
辊头旋坯机
此机器用于在转动中的石膏模上对陶器塑形,如覆旋压与仰旋压一样,但有一个转动的塑形工具而非固定的。此转动的塑形工具是一个浅锥体,与陶器有同等直径,形状造成和成品的其中一边一样。陶器用此方法便可以依靠相对缺乏技巧的工人在一分钟制成十二件的速度下工作,而这速度与成品的大小有关。辊头旋坯机的使用现在在全球工厂已经是十分普遍。
冲压机
这是一个塑造餐具及装饰器皿的工业过程,方法是挤压一团预备好的黏土进入由两个有孔模具组成所需形状的空间。在加压后,会从有孔模具注入压缩空气去释放已成形的陶器。
干压法
此方法把半干及粒化状态下的黏土压入一个模具。有高压水泵入的有孔压铸模把黏土压入模具。成为粒状材料(granular material)的黏土由喷雾干燥(spray drying)制成,其制成品既幼细且具流动性,水分在百分之五至六之间。此方法在制造瓦片(Tile)中被普遍采用,而碟的制造亦慢慢转用此方法。
铸浆成形法
铸浆成形法(Slipcasting)常用在大量生产陶瓷上,亦最适合用在不能用其他方式塑形的陶器上。把水与坯体混合后制成泥釉,再倒入高吸水性的石膏模中。泥釉的水份吸入模中,留下一层坯体包裹内部表面及形成内部形状。多余的泥釉被倒出模外,接着模会被打开,其内里的物件会移走。注浆成型在浴室用品的制造中十分常用,而它亦用于制造细小的工艺品,例如复杂精细的雕像。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