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
  • 马家窑文化 早期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约4650年—4350年之间), 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1923年,安特生在兰州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主要是半山、马厂时期的。之后,他在洮河流域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史前遗址49处。根据调查,他在《甘肃考 古记》中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 年发 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 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一、马家窑文化的命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 化的

  • 马家窑彩陶纹饰探秘

    1923年,从黄河中游的河南渑池县发现仰韶文化的安特生先生(时任北洋政府地质矿产顾问),为了找到中国更早的古文化,他从河南出发,沿着黄 河逆流上行,到兰州后,他四处寻找、赶到临洮,不辞辛劳,苦苦追索,终于在临洮县城以南十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发现了中国境内的一种新文化。安特生把它 定名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彩陶的水文化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作风,是同时期的其它文化所 不可比拟的。它神奇的动物图纹,生动的歌舞场

  • 陶器的烧制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的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1.85***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造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 根据民族学的有关资料,最原始落后的烧成工艺是平地式烧陶,或称平地堆烧。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固定的窑址,选择一块空地将陶坯堆放在起,用泥巴将陶坯整体盖紧并糊严,开一

  • 陶器和中国文字起源

    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主要和年代较早的陶器上面的符号有关。这种刻划符号发现已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东章丘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就获得一些有刻划符号的龙山文化陶片,***不过没有得到太多注意。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半坡的发掘,发现了一大批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这在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报告中公布,很快就引起古文字学者的重视。  有刻划符号的仰韶文化陶器,都属于半坡类型,迄今已在渭水流域的陕西西安、长安、临潼、铜川、宝鸡和甘肃秦安等不少地点发现。在这一地区早于半坡类型的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现有刻划符号。半坡类型

共有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先锋创易五合一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